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111年自體研究案,顧以謙等,「應用爬蟲程式與數據探勘毒品施用行為創新先導研究」研究成果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2-01-09
  • 資料點閱次數:1393

112年1月9日修正:

  • 第一章第一節處,修正「食品藥物管理署建立『青少年藥物濫用長期調查監測機制』」為「食品藥物管理署逐年通報『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之統計資料、教育部建立『青少年藥物濫用長期調查監測機制』」。

摘要:

  有鑑於「反毒策略行動綱領2.0」之中,對於毒品「供應」、「需求」兩端之監測與分析方法尚有所不足之處,若能嘗試應用新興科技之創新思維於我國反毒策略之中,不但可補充過去官方統計與分析方法之缺憾,也可作為觸發未來在接續的反毒策略行動中,引進國際創新思維、跨域合作、多元化應用之基礎。本研究旨嘗試以新興科技之創新思維,共執行兩個子計畫,第一個子計畫利用爬蟲程式抓取公開網拍平台之中有關販賣三級毒品K他命「吸食器具」相關的交易與銷售資訊,以利探索毒品市場思維。子計畫1發現如下:一、透過網路販售資訊監測毒品市場,具一定可行性,監測結果可預警查緝單位,幫助其提前部署;二、商家重視消費者之回饋,宜要求商家在與消費者互動時加強警語,提醒消費者吸食K他命違反法律規定,並且危害身體健康;三、K他命吸食器具態樣以便宜、素色為主,呼應多數年輕消費群族的經濟弱勢;四、販賣吸食K他命相關器具的種類與價格多元,熱銷款式價格約為900-1500元;五、售價越低、選項越多、評論越多,K他命相關吸食器具的銷量就越高;六、目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難以處罰網路購物平台販售可供毒品吸食器具之行為,宜導入企業責任,藉以要求網路購物平台自律。

  第二個子計畫從毒品市場「需求端」的毒品施用者切入,利用全國人口資料為基礎持續追蹤「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之再犯率、存活率、存活時間,並利用多層次貝氏觀察毒品施用與暴力犯罪之關聯性,最後取得精神疾病與毒品施用之共病統計,一併進行觀察分析。子計畫2之再犯與存活分析發現,2015-2016年參與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的毒品施用者之中,65.9%於5年內再犯施用毒品,但再進一步區分樣本是否完成戒癮治療之後,發現完成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後之5年內再犯施用毒品率約為39.7%左右。此外,本研究發現完成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者,在不同施用毒品類型上的5年內存活率、再犯率、平均存活時間有差異,其分別為:單一(純)施用第一級毒品組(70%, 30%, 3.99年)、單一(純)施用第二級毒品組(71%, 29%, 3.89年)、第一、二級毒品混用組(45%, 55%, 2.9年)、異質性犯罪組(51%, 49%, 3.04年),經Kaplan-Meier、Cox分析顯示第一、二級毒品混用者與異質性犯罪者相較單一施用毒品者存在顯著較高的再犯風險。子計畫2之多層次貝氏分析發現相對於持續施用毒品者,毒品施用後從事暴力犯罪的機率相當低,僅有5~6%少數施用毒品者於後續會從事暴力犯罪,但當個體之施用毒品情節已經發展至涉及暴力犯罪時,後續就會有高達31.4%的機率,延續從事暴力犯罪的路徑。另本研究透過矯正統計資料發現,施用第一、二級毒品而收容於矯正機構內具有精神疾病診斷紀錄且具有暴力犯罪紀錄者,佔施用毒品收容人口2.99-4.48%。本研究建議,應更重視以實證為基礎的完成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之再犯評估,並整合檢察機關與醫療評估資料庫,推動科學實證之多元處遇與分流評估,對毒品施用者及早進行有效的分流評估。在多元處遇框架下,提供初期毒品使用、已經罹患毒品使用疾患者不同配套之處遇措施,且應重視兼具毒品成癮與精神礙障之弱勢族群的戒癮與精神醫療需求。

關鍵字:網路爬蟲、創新研究、毒品施用器具、蝦皮拍賣、巨量資料、數據探勘、施用毒品、精神疾病、暴力犯罪、毒品關聯性暴力犯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