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111年自體研究案,許茵筑,「家庭照顧者為何殺人?」-犯罪學觀點之探討研究成果報告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12-01
  • 資料點閱次數:1394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全世界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臺灣在快速高齡化和家庭結構改變影響之下,將面臨照護飢荒的窘境,家庭照顧者的負擔越來越大,隨之而來即是更多照顧者承受不住而產生的悲劇。為瞭解家庭照顧者殺害被照顧者原因,本研究訪談5 位家庭照顧者,其中2 位為曾殺害被照顧者之監獄收容人,以深度訪談方法探究受訪者心路歷程及自我感受,從犯罪防治角度分析當事者走上犯罪之路的影響因素,使用相關理論解釋犯罪現象形成的因果關係,提出相關犯罪預防措施。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在照顧歷程中,角色轉換並不影響照顧者的自我定位,但在照顧關係中會深受被照顧者病程更迭影響而產生壓力,對自我角色認知不足,自我封閉或拒絕外界幫助時更會產生價值混亂,導致最後一刻的道德斷片及犯罪行為,本研究對象收容人因缺少「克服困難挫折方法」和「如何堅持下去」等相關因子,無法找到有效解決心理負擔的方法,進而產生放棄照顧想法,步上犯罪;本研究進一步歸納出照顧殺人六階段,從中可看出照顧者在各階段的轉變和成為加害者之犯罪路徑。因此,本研究建議家庭照顧者需加強自我角色認知能力,相關社福人員和長照家庭也需充實照顧轉變階段的辨識能力,且須慎重評估安樂死之必要性與相關法律適法性,並擴大企業參與福利政策以提升服務機會,最後,對加害者生命困境抱持同理心,亦屬防止相似案件發生的重要機制。

 

關鍵字:照顧者殺人、長期照顧、長照悲歌、犯罪預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