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政府「國家希望工程」及「溫暖有感的柔性司法」理念,本中心以「如何建立接納毒品更生人的社會氛圍」為題,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專訪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11-06
- 資料點閱次數:84
本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為彰顯法務部長鄭銘謙宣示建構「溫暖有感的柔性司法」政策理念,本(113)年10月24日由助理研究員鄭元皓,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生活法律通」節目,與主持人徐嘉妮共同就「如何建立接納毒品更生人的社會氛圍」主題,從「減害」的研究視角談論毒品施用者與更生人復歸社會的現況、困境與展望(節目如文末連結)。
毒品更生人在回歸社會後,經常面臨求職、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等挑戰,且在現今社會中,對於施用毒品者的污名化問題更使其復歸過程困難重重。有鑑於此,政府在「施用毒品者再犯防止推進計畫」的政策中,將「建立友善接納的環境」做為目標之一,希望能提升社會大眾對毒品更生人的了解與接納,而這些政策也都回應了鄭部長上任後所提到的「溫暖有感的柔性司法」理念。
從過去相關民調結果可以發現,在對施用毒品者的態度上,一方面,民眾將施用毒品行為的責任歸咎於行為人本身,認為吸毒是戕害社會的犯罪行為;但受訪者也認為政府應該積極透過醫療等手段,協助這些成癮者回歸社會。如果再把問題轉為實際與毒品更生人的接觸時,民眾仍較抗拒與其接觸。這顯示出我國目前的毒品防治政策,在民眾端仍然保有威權時期的排除與威嚇性觀念;但在公共衛生端,卻是傾向民主轉型期間的減害與接納理念,兩者間的矛盾,使得社會在描述毒品問題時,往往使用著不同面向的語言。
為了解決前述困境,並讓「建立友善接納的環境」的政策目標能夠順利推行,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設法取得政策推動的「民意支持」。如有研究指出,一旦政策帶來明顯的效果或產生重大變化時,公眾的觀點和態度就會隨之改變。再者,政府應該馬首是瞻,透過合適管道進行倡議與宣傳,並盡量以「中性」的詞彙進行描述,像是以「施用毒品者」、「物質使用障礙」取代「癮君子」或「毒品濫用者」,同時以科學證據佐證毒品議題的討論,盡量改善污名化對毒品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總言之,雖然政府須強調打擊製造、販賣、運輸毒品的決心,但另一方面,也應強化單純施用毒品者亟需醫療介入與社會接納的困境,以此將不同行為者做區分,將兩者劃分為不同群體並推行政策,相信社會大眾會逐漸理解並接受政府的相關作為,從而對多數具經濟或教育弱勢的毒品更生人建立接納包容的社會環境,協助順利復歸社會、降低再犯,落實政府「國家希望工程」藍圖。
*影音內容請點閱「生活法律通:如何建立接納毒品更生人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