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讓藥癮者復元不是一人獨行,本中心白鎮福助理研究員以「重啟人生的轉捩點—從藥癮到全人復元的實踐之路」為題,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專訪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05-28
  • 資料點閱次數:463

  為落實《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所強調的「積極布建戒癮資源體系」核心目標,強化對施用毒品者的醫療輔導與社區復健,藉此穩定復歸、抑制再犯,並打造更廣泛、綿密與堅實的社會安全網,本中心白鎮福助理研究員於本(114)年5月22日在教育廣播電臺《生活法律通》節目,與主持人徐嘉妮就「重啟人生的轉捩點—從藥癮到全人復元的實踐之路」進行深入對談。白助理研究員在該節目探討毒品施用者於社會重返過程中的現況、挑戰與轉機,並提出全人復元的前瞻理念,為我國毒品政策轉型注入嶄新視野。  

  在節目中,白助理研究員明確區分「復元」與傳統「戒毒」的根本異同,指出復元並非僅止於藥物使用的終止,而是一個涵蓋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多層面的動態歷程,核心在於重建生命意義與恢復社會連結。援引美國物質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管理局(SAMHSA)的實務經驗與研究成果,強調「復元導向模式」應以人為本,協助個案累積所需的「復元資本」,如穩定的人際支持、就業能力、心理韌性與精神寄託,方能避免重返用藥與司法的惡性循環。  

  針對當前制度挑戰,白助理研究員從歷史脈絡爬梳我國毒品政策的典範演變,從過去以懲治為主的「犯人模式」,過渡至結合醫療觀點的「病犯模式」,再至近年逐步接受成癮為慢性疾病的「病人模式」。然而,實務運作迄今仍多仰賴高度司法化的處遇體系,未能真正落實「以復元為導向」的思維。白助理研究員直言:「我們仍欠缺一個能真正接住人的制度結構。」為回應上述困境,主張政府應加速推動「分流/分類處遇制度」,並建構一個以「全人復元」為核心的社區支持網絡。此一系統需整合醫療、社福、司法、教育及非營利組織等多元部門,依個案特性提供差異化的復元途徑,使每位復元者皆能找到適切支持,並在多重協作下持續前行。這不僅是制度設計的轉型,更是一場社會價值的更新。
  節目最後,白助理研究員強調:「全人復元不是口號,而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實踐哲學。」真正的改革不僅在政策技術面,更有賴全民的理解、參與與接納,呼籲社會應停止以「犯罪者」標籤毒品施用者,而是視其為「正在復元的人」—一群仍擁有人性尊嚴、仍值得擁有新生機會的人。透過推動全人復元,我們不只是幫助個體重啟人生,更是在為這個社會打造一個更有韌性、更有希望的未來,具體實踐「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的國家希望工程藍圖。

節目連結:https://www.ner.gov.tw/program/6582661cf2303600231d44ce/682c2f44dc1f7700222d25bb

《生活法律通》節目專訪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