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105年8月10日召開106年「陌生者間(含隨機殺人)之犯罪特性與防治對策」委託研究案工作協調會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9-12-08
  • 資料點閱次數:2526

  國外統計分析指出,殺人犯罪主要是熟識者之間的犯罪行為。例如,Harrel (2012) 分析美國聯邦調查局1993--2010年的殺人犯罪統計顯示出,在歷年所知的加/被害者關係中(53%--62%),僅有21--27%的殺人案件犯罪者與被害者之間為陌生人。其餘73--79%的殺人案件,被害者與犯罪者間之關係,若非親戚家人(如,丈夫、妻子、父母親、子女或兄弟姊妹等),即為熟識之人(如朋友、男女朋友、鄰居等)。Loftin等人(1987) 研究亦發現,44%的殺人犯罪被害者與其加害人是親密關係,26%是朋友和熟識者,11%是加害者之小孩,只有7.5%是陌生人。由於殺人犯罪的特殊性質,以往的研究文獻幾乎都集中在有關熟人或親密關係殺人犯罪之研究,對於陌生者間殺人犯罪之特性研究也就寥寥可數。但根據近年來社會現象觀察,陌生者間殺人案件不但層出不窮,甚且至為兇殘,尤其是被歸類為隨機或無差別殺人之重大刑案,因涉及婦幼及公共場所安全,更令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陌生者間之殺人犯罪問題,可說是當代社會新興的殺人犯罪型態,尤其是隨機殺人案件之屬性如何定位?其發生原因?除殺人犯本身的行為表徵,從整個社會結構的歷史發展時空脈絡觀察,其影響因素為何?與國外研究文獻有何差異?政府在刑事政策的因應上,如何面對?國內相關研究,至為缺乏,因此,本學院擬針對陌生者間及隨機殺人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於106年透過專案委託研究方式,委由學術單位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以作為政府促進社會安全之政策參考。
  為集思廣益,使研究內涵更臻周延,本項委託研究案的設計,除於105629日透過犯罪防治研究發展諮詢會,聽取與會學者意見,105810日更進一步由周穎宏主任秘書主持,召開包括法務部、內政部、衛福部、教育部、勞動等部會之工作協調會,請各部會提供補充或修訂意見。


1050810-會議全景 1050810-主席
1050810-檢察司代表 1050810-勞動部副司長
1050810-刑事局代表1 1050810-教育部代表
1050810-保護司代表2 1050810-保護司代表1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