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蔡宜家等,矯正機關對詐欺犯罪者的處遇課題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12-11
- 資料點閱次數:283
近年來詐欺犯罪問題興起,我國亦提出「打詐四法」試圖遏止及嚴懲,然而隨著犯罪偵查端的大量詐欺案件新收,監獄在同時期大幅增長的詐欺罪受刑人數,則面臨處遇與復歸策略的挑戰。對此,當綜合檢視矯正機關實務工作者經驗敘述,及矯正署以RNR評估模式為核心的政策方向後,得發現詐欺犯罪者之理性犯罪或僥倖心態特性,可以對應RNR評估模式背後的,個人自所處環境中習得犯罪行為觀點,進而也可連接到人性尊嚴概念中,個人是從與他人互動中習得相互關懷、不恣意侵犯的關懷尊嚴理論。本文建議政府機關就詐欺罪受刑人之調查與分類,區分核心及非核心犯罪者,前者偏向理性犯罪,後者易受社會上快速致富價值觀引誘犯罪。處遇策略上,宜以「如何協助受刑人建立犯罪行為以外的自我價值」、「如何促進受刑人想像被害人因詐欺犯罪而失去財產、減損人生的痛苦」作為處遇對應核心,而處遇之具體架構,得參考已健全發展的施用毒品者處遇模式,並循前述之核心來規劃新收、在監、出監階段的基礎、進階處遇項目,與適時融入債務處理、法治教育、被害人間調解與修復等需求。
附件下載
- 蔡宜家、林姿妤、盧檍昀-矯正機關對詐欺犯罪者的處遇課題 (112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pdf1702 KB 113-12-11 下載次數: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