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39期--邱獻輝,「從本土心理學的觀點省思臺灣的家暴加害人處遇」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12-23
  • 資料點閱次數:259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包含處遇令的規範,法官可依此裁定加害人接受心理處遇,以期降低加害人的再犯風險,此乃符合時代潮流的進步做法;然而家庭暴力的發生有其複雜的心理互動歷程,因此加害人通常會對處遇有相當程度的抗拒,以致影響處遇的成效;為了提升加害人處遇的效能,專家學者業已發展出多種化解抗拒的理論概念與策略,臺灣學者亦積極引進之,惟目前尚未關注多元文化諮商的重要性。此議題乃肇因於心理處遇須植基於諮商/心理治療理論與技術,這些專業理念與技巧通常反映出理論建構者的生命經驗與價值思維,故勢必緊密連接著其所置身的社會文化脈絡。 目前多數的理論與技術皆源自西方個人主義、男性、白人、中產階級的思維體系,此一背景與當前臺灣雙元文化氛圍有所差異,因其並未涵攝傳統華人關係主義的價值規範,因此在運用現有諮商/心理治療理念時須有多元文化的敏感度, 並且考量調整的必要性。為了彌補此一缺漏,本文以作者十餘年的研究成果與實務觀察,提出三個方向的闡述,包括:家族主義脈絡下的家庭角色規範、臉面需求、華人關係主義 為基礎的類型論。除了提供後續研究、政策擬定、實務應用參酌之外,也期待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讓本議題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更佳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 多元文化諮商、再犯預防、家暴加害人、矯正諮商、 關係主義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