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2019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發表「殺人案件頻傳?析論 107 年 4 月至 6 月殺人案件網路報導與死刑聲量」研究成果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09
  • 資料點閱次數:3776

  107年5月與6月間,媒體報導多起殺人、分屍等案件下,使殺人案件成為社會高度關注議題,並引發殺人案件頻傳印象及執行死刑訴求。為能釐清其中所涉刑事政策議題,與探討未來政策就犯罪案件、社會觀感中的因應之道,本中心由吳永達中心主任、蔡宜家副研究員,及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生張羽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空間資訊所研究生王希聖共同研究,完成「殺人案件頻傳?析論 107 年 4 月至 6 月殺人案件網路報導與死刑聲量」論文,並於108年12月1日由蔡宜家副研究員在台灣社會學年會為口頭報告,同時和該場次評論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王曉丹教授-交流相關議題。
  本篇論文以網路報導與聲量為研究基礎,並以刑罰民粹主義等理論依據,實證107年4月至6月的殺人案件網路報導與死刑聲量間的關聯,並分析該關聯性在刑事政策上的問題與政策因應方向。首先,定義殺人案件為國內、既遂且經移送、起訴或有罪判決,或可從文義上認定為故意殺人之案件;定義網路報導為殺人案件相關之新聞或主文評論;定義死刑聲量為論及死刑議題之主文或回文。接著,以前述基準藉由KEYPO大數據搜尋引擎分析篩選9,596則殺人案件相關之網路報導與328,529則死刑聲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107 年5 月下旬,多起殺人、分屍案件的發生與追蹤報導誘發死刑議題之討論聲浪,而6月中下旬受到5月下旬殺人案件大幅追蹤報導,與6月初分屍案件廣泛報導的影響,使得民眾產生殺人案件頻傳的印象,並較5月下旬更積極探討或訴求死刑議題,同時反對法務部對於死刑無法解決問題、需求慎重等政策回應。
  至此可知,死刑的探討未必建立在解決當前犯罪問題的前提上,反而可能是在追蹤式殺人案件網路報導下被誘發與放大,此際,缺乏充分資訊的民眾,對犯罪問題與處理的想像不僅容易和專家與政策產生隔閡,相對的,政府機關也難以和面臨此狀況的民眾達到有效對話。考量過去研究與近期非政府組織執行業務時,發現訴求死刑的民意會因問卷設計、資訊完整性等因素而轉變等研究成果,建議政府機關除了於矚目案件發生期間回覆民眾之犯罪處理訴求,亦得於平時透過公聽會、座談、小組討論、相關議題影劇補助等形式,使民眾對於犯罪議題的理解,得跳脫第二手資訊的框架,思考犯罪問題背後的多重因素,增加理性探討犯罪處理、刑罰的可能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