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研究與實務共同攜手,本中心邀請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楊曙銘副教授分享國際實證經驗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07-08
  • 資料點閱次數:44

為落實本中心作為國家刑事政策智庫之宗旨,推進研究發想與擴展研究視野,本中心624日舉辦114年度6月份「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發展交流會議」,邀請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犯罪學、法律與社會學系(Department of Criminology, Law and Society)楊曙銘副教授,以「美國警政人員與精神醫療專業人員之合作模式:犯罪研究與實務工作的交流」為題進行分享,與本中心同仁及與會來賓進行深度交流。

楊副教授係本中心兼任研究委員,其研究團隊於2016-2019年進行的研究,日前榮獲美國犯罪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riminology)實驗犯罪學學門(Division of Experimental Criminology2024年傑出田野研究實驗獎(Outstanding Experimental Field Trial),楊副教授以該多項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為基礎,介紹了美國在處理精神健康危機事件上所採取的「共同因應模式」(Co-responder Model)與「危機處理小組訓練」(Crisis Intervention Team, CIT)兩大警政與心理衛生合作架構,並特別聚焦其研究團隊在美國東南部郊區-鄉村地區進行的實地試驗成果。

會中,楊副教授說明,該項研究為少數針對非都市地區進行、且採用RCT設計的實證評估之一,具高度學術價值。研究發現,儘管治療組與控制組在後續報案次數上並無顯著差異,但精神健康通報佔比在治療組顯著較低,且顯示出降低案件重複發生的潛在可能。楊副教授強調,警政與精神醫療合作模式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能否有效降低治療流失率,並建立制度性的個案管理與後續追蹤服務。此外,楊副教授亦展示了「心理健康熱點」的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說明如何將資源有效集中於高風險街區,提升危機回應效率。後續研究也跟進了勤指中心接線員警與臨床心理專業人員於判斷心理健康案件屬性的差異性,凸顯組織文化、專業背景、員警訓練與跨部門溝通機制在方案推動中的關鍵作用。

會後交流熱烈,與會人員包括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矯正署代表、本學院同仁等實務工作者,針對如何從該研究取經,並能應用在我國司法與矯正實務上進行熱烈討論。鑒於臺灣日前曾發生類似的精神疾病患者襲警、隨機攻擊無辜民眾等重大社會問題,藉由本次交流會,可對我國如何因地制宜推動跨領域合作以強化社會安全網提出反思與建言。本中心將持續透過研究交流機制,引進國際實證經驗,結合本土實務需求,提升我國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工作的專業深度與前瞻視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