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應用的刑事風險與法律議題,本中心攜手產官學界共同舉辦「2025第八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11-17
- 資料點閱次數:300
本中心為因應AI時代可能面臨的的犯罪型態、風險挑戰與法治政策,本(114)年11月8日與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實踐大學、東海大學、數位發展部、國科會等,共同舉辦2025第八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法務部長鄭銘謙、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立法委員葛如鈞、實踐大學董事長謝孟雄等出席,法國Lorraine大學暨美國史丹佛大學網路政策中心Florence G'Sell教授、韓國慶南大學法學系主任安正彬(Ahn Jeong-Bin)教授、新加坡大學法學院陳維曾(Chen Weit-Seng)副教授、前政務委員鄧振中、微軟公司全球助理法務長施立成、該基金會董事長朱兆民、執行長張麗卿教授及多位國內外產、官、學界專家學者等與會,共同研討AI時代下的產業鍊重構與法制政策有關議題。
研討會場次議題包括:第一場從我國、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視角,引言「AI基本法、AI治理與全球產業政策趨勢」;第二場從法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討論「AI數位主權的建構與法治」;第三場從法律、電資、醫學等觀點,交流「AI賦能供應鏈治理與驅動經貿成長」;第四場則從法律、科技業法務經驗,對話「AI應用的法律問題」。
本中心蔡宜家副研究員,當日擔任第四場與談人;該場次報告人之一實踐大學法律學系李睿祥助理教授發表「AI辨識系統從辨識走向監控之法治國防線-以刑事追訴為核心」論文,該論文從人工智慧在生物、非生物特徵中辨識的原理與監控風險,至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對該等風險的規範框架,再至德國司法案件中,人工智慧系統用於犯罪追訴的爭議與評析,逐步開展人工智慧辨識系統在犯罪查緝上的權利侵害疑義與法理應對。
蔡副研究員與談指出,該論文可呼應當日第一場次,由法國G’sell教授引言的歐盟AI基本法制趨勢,並充分彙集歐洲、德國關聯制度,俾利我國各界理解之貢獻,接著,從我國刑事訴訟觀點,探問已有長年研究論證的GPS、M化車偵查手法,得否活用於判斷當前AI辨識系統的刑事程序界限,但同時,也以人頭帳戶行為評價,從早年的中性幫助行為轉變到近年的洗錢犯罪風險為例,提醒以往年法學見解檢視AI辨識系統的刑事追訴議題時,可能受到社會時空、思維變遷影響。最後,蔡副研究員建議,可再進一步探索與類型化德國將AI用於刑事追訴的社會背景、案例及價值判斷,作為我國研究刑事法結合AI技術時的重要參考。
本次研討會整合國際與我國AI技術,在刑事法、智財法、醫療照護、公共監理等的運用、界限議題,期盼我國日後「人工智慧基本法」法制,能讓AI在科技發展與權利保護間齊步並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