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阻負面情緒 防隨機殺人悲劇」-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許福生(資料來源:2020/4/16蘋果日報即時論壇)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09
  • 資料點閱次數:2305

「阻負面情緒 防隨機殺人悲劇」

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許福生

近日台北萬華又傳隨機殺人,嫌犯是一名房仲失業男因認業績差心情不好,而持藍波刀猛刺路人18刀,短短1個月內,北台灣連多起隨機殺人案,再度引發民眾恐慌。

回顧台灣近年來隨機殺人之犯罪動機,包括有:
1.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如2009年黃富康因投資失利又遭倒債後,以隨機租屋方式殺死房東。
2.藉由入獄吃牢飯而逃避現況,如2012年曾文欽持瑞士刀在台南湯姆熊世界割喉10歲男童,表明在台灣殺一兩個人也不會被判死刑,以達到吃免費牢飯目的。
3.藉殺人產生快感,如2014年鄭捷持雙刀在台北捷運板南線車廂來回砍殺,並表明父母在車上都想殺,以及感覺殺人後很舒垣。
4.對特定人士不滿但無法報復而尋找代罪羔羊,如2015年郭彥君因被阿姨欺負找代罪羔羊,持水果刀於北捷中山站搭乘電扶梯隨機砍人。
5.精神問題或怪異想法,如2015年龔重安持水果刀於北投文化國小對8歲女童割喉,自稱受幻聽責備「很沒用」,因壓力大決定「奪命紓壓」;又如2016年王景玉於內湖人行道上持菜刀對女童頸部猛砍,被逮後宣稱「我要傳宗接代,想找一個四川女孩!」。
6.期待被判死刑找幼童為目標,來達到自殺目的等。

犯罪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的互動,無法以單一原因說明。這些隨機殺人凶嫌共同特性多具有無業、家庭不和、社交不良,且敏感自卑、想法偏頗,並以單獨犯為型態;再加上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民生經濟深受影響,導致社會壓力很大,個人生活也出現問題,讓這些原本自我控制力較弱的人,在經歷經濟壓力與負面社會人際關係後,產生憤怒、挫折、沮喪及恐懼等負面情緒,很有可能突然之間崩解而從事嚴重暴力行為。

就以今年3月發生在新店駭人聽聞的隨機殺人案,自稱是「小鄭容和」的23歲王姓直播主,僅因與老婆吵架,即下車持生魚片刀隨機殺死路邊的機車騎士。同樣地,本件在萬華所發生的隨機殺人案件,嫌犯近期業績不好而失業,導致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以隨機殺人來洩憤。面對此現象,顯示疫情已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壓力與衝擊,值得政府加快腳步緊急紓困,讓有急迫需要的百姓能感覺到政府的立即支持,以減少負面情緒。

畢竟人是群居動物,必須與人接觸,身、心、靈才能平衡,特別是人在孤立無助時,更需他人關懷,面對此疫情,縱使現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勸導社會大眾要保持「社交距離」,但記住大家不要有「心理距離」,還是可透過電話、通訊軟體作遠距的社交,彼此關懷,減少負面情緒共度難關,阻隨機殺人悲劇再發生。

除此之外,對於類似案件一再發生,縱使政府已推動社會安全網多年,仍有無法承接住這些可能墜網之人,仍需再重新檢視這些交織社會安全網的設置,以讓社會安全網能儘量避免此類案件再發生。如同近年來日本也曾發生多起隨機殺人案件,於是便提出如下防範策略:
1.對於有前科者給予正確處遇。
2.穩定就業的勞動市場,讓所有人都可依其意願及能力發揮所長。
3.社會要創造出使國民能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環境,讓人有「安身立命之地」及「出人頭地機會」。
4.對精神障礙者給予正確處遇,消除偏見和歧視,使其有機會得到治療並康復。
5.對自殺高危險群進行自殺防治輔導等。日本的建議,也可作為我們補網借鏡,否則若社會支持與關懷不足,對自身境遇不滿之人也可能會跟病毒一樣,隨時成為我們生活的隱憂。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