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共同發表「建置毒品施用者之復原與社會復歸-介紹美國物質成癮與心理健康服務部的定義與反思台灣現況」論文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12
  • 資料點閱次數:317

 本中心顧以謙研究員與台師大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李思賢特聘教授團隊共同研究「建置毒品施用者之復原與社會復歸-介紹美國物質成癮與心理健康服務部的定義與反思台灣現況」,並獲匿名雙審通過,發表於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所發行「藥物濫用防治」期刊第六卷第二期。

     本項論文之作者序列、研究單位與中文摘要如下:

  1. 作者序列:李宗憲、白鎮福、束連文、吳思穎、黃韻儒、林毓恩、顧以謙、李思賢
  2. 研究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
  3. 中文摘要:本文目的是提出協助毒品施用者復原/復歸社會的定義、工作目標與應包含的面向。復歸社會或社會復歸之類的詞彙,雖然經常出現在台灣毒品防制政策或對毒品施用者所提供的相關服務中,但其意涵對於提供服務之機構卻不盡相同。較積極性的復歸社會概念,實際上與美國物質成癮與心理健康服務部(SAMHSA)提出的復原/復歸社會(Recovery and Social Recovery)概念較為相近,依據其所定義的面向與相對應的指引,復原/復歸社會的四個面向包括健康、居住、生活目標與社區,並有十個服務的指引。本文提出在台灣對毒品施用者所提供的復原/復歸社會工作的建議,包含:(1)機構提供的處遇應有明確的目標與服務定位設定,確定服務對於個案社會復歸/復原所產生的影響,以及適合的個案類型。(2)服務方案應該有嚴謹的評估,確認不同類型的個案,接受實證研究建議之處遇措施,才能有效促進個案的復原。(3)復原是一個持續性、多面向的歷程,需要網絡資源的整合,以回應個案復原歷程的完整需求。(4)以個案為主體,視其需求與脈絡提供協助,幫助個案積極建構自我指導的生活,找到希望並努力發揮潛能。(5)建構協助毒品施用者社會復歸的社會/社區支持系統,讓社會發展成更和諧共榮的狀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