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院研究成果海報發表於2024年NIDA美國藥物濫用國際研討會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10-14
- 資料點閱次數:256
本學院犯研中心長期關注毒品施用者之多元處遇及穩定復歸議題,為推廣研究成果,獲得更多回饋,研究團隊繼112年6月8日以「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於減少二級毒品施用者再犯率的是有效的-2008-2021年之全國樣本研究」為題,發表於2023年NIDA美國藥物濫用國際研討會,今年(113年)又以「From Information to Implementation: Promoting Evidence-Based DUD Interventio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從資料到實踐:促進刑事司法體系內之科學實證毒品施用者之處遇方案)為題,於6月14-15日參與2024年NIDA美國藥物濫用國際研討會(2024 NIDA International Forum),並進行發表。
本次會議的研究發表指出,台灣近30年來,刑事司法體系針對毒品施用者的治療始終以在封閉式的環境中的強制性治療(compulsory treatment)為主。尤其在COVID-19疫情後,我國於勒戒處所的毒品施用者,更達司法系統中毒品施用總人數的70%以上。然而,強制性的處遇無法改善成癮疾病的發展,且對人權、健康具有負面的影響。為了推動毒品施用疾患者(DUDs)留在社區接受治療的方案,本研究配合台灣政府推動之新世代反毒策略(New Generation Anti-drug Strategy),利用COX regression分析2,391名在社區環境下的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DPCCAT)者的存活狀態。研究結果指出,在控制個人變項下,完成治療相對於未完成治療者的復發風險降低了66.3%。我國政府參考本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公開表示支持以證據為基礎的(evidence-based)毒品防治政策,且以促進毒品施用者維繫社會功能、健康生活型態的「毒品減害、穩定復歸、抑制再犯」為政策推動目標。本研究說明如何彌合研究證據與毒品政策推動的程序,以及台灣如何在以DPCCAT為框架下,整合司法部門資源來推動多元處遇方案的內容。
本次發表係由本學院犯研中心顧以謙研究員主筆、並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李思賢主任共同合作。發表之內容經2024年美國藥物濫用國際研討會(2024 NIDA International Forum)審查通過,並以展示海報方式、現場解說、互動方式進行發表,發表時間為113年6月15日。
附件下載
- NIDA2024 Poster-001.pdf2837 KB 113-10-14 下載次數: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