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趨勢下刑事司法研究的未來,本中心與中央警察大學共同舉辦「2025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06-17
- 資料點閱次數:115
為強化AI科技與實證研究於犯罪防治領域之應用,本中心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暨研究所共同舉辦「2025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114年5月26日在中央警察大學警光樓盛大舉行,法務部矯正署、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銘傳大學比較刑事司法研究中心、本中心同仁、中央警大師生等逾百人與會。本次研討會集結司法、學術與實務界之專家學者,聚焦人工智慧、犯罪預防、正向犯罪學、刑事矯治與憲法實證評析等議題,展開跨領域深度對話,為我國刑事政策注入創新動能。
本中心鄭添成中心主任應邀擔任大會首場「犯罪矯治與人工智慧」場次主持人,該場次計有「AI 成效評估與挑戰:以多元處遇成效一致性指標為例」、「AI 驅動之智慧處遇 方案與社工實務整合之探索」、「科技來自人性—我國獄政管理科技化及其管理之探究」及「2020 年監獄行刑法大幅修正後實務執行之探討與修法建議」四主題發表。本中心研究團隊並發表二篇學術論文,分別為:
一、《AI成效評估與挑戰:以多元處遇成效一致性指標為例》,該主題由顧以謙研究員報告,本研究運用分類與迴歸樹(CRT)模型分析毒品再犯風險,發現生活滿意度(SWLS)、是否違反假釋及焦慮指數為關鍵預測節點。進一步的成本效益分析指出,低生活滿意度與有違規紀錄者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介入對象(ROI逾7%),顯示應依據RNR 原則(風險–需求–反應性)強化高風險群體之介入策略,並據此推動分層分流與資源配置優化。
二、《AI與大法官544號解釋的對話—多層次貝氏分析毒品施用與犯罪的關聯性》,該主題由吳瑜研究人員與顧以謙研究員共同發表,本研究採用多層次貝氏分析法,追蹤逾 17萬名首次涉毒者之後續犯罪軌跡。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毒品施用者並未轉向暴力或財產犯罪,其再犯風險與原有犯罪傾向密切相關。此結果對釋字第544號中主張毒品施用與嚴重犯罪高度關聯之論述提出實證反思。研究呼籲應強化早期介入與風險分級策略,避免僅憑「抽象危險性」即對個體施以刑罰處遇。
本次研討會提供跨界協作與知識交流的平台,展現本中心於AI與大數據應用於刑事政策評估與犯罪預防上的研究成果。展望未來,本中心將持續深化科技與犯罪防治研究之結合,致力應用AI科技,推動以科學與證據為基礎、並能幫助政府實現「五打七安」的刑事與司法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