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本中心助理研究員白鎮福發布最新論文成果:以儒家思想探討本土化民生主義實踐,為犯罪防治奠定倫理基石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06-30
  • 資料點閱次數:16

本中心助理研究員白鎮福的最新研究論文《成人實現與仁道政治:從儒家文化系統的人性觀與王道理想探討以人為本的民生主義現代實踐》已於《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期刊》第六期(2025年6月)正式發表。這項研究深入探討了儒家文化系統中「人性觀」與「王道理想」如何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現代實踐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引,並強調其對於建構公平、可持續社會的重要性,為本土化犯罪防治研究開闢了新的視角。

本論文從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出發,分析了「人禽之辨」如何確立人類的倫理責任,以及「仁性」如何成為個人道德發展與社會秩序建構的基礎。白鎮福指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強調社會公平與人民福祉,與儒家「人本思想」具有同源性。文章進一步闡述,統治者應以「仁、義、禮」的倫理架構確立社會秩序,推動公平正義的仁道治理模式。特別是,掌握資源的上位者應遵循「五倫十義」,主動提供適當資源,以實現自己與他人的「成人實現」(human-becoming actualization)為目標。文章強調,當個人缺乏發揮「仁性」的主動性時,可能因無法掌控自身慾望而導致犯罪行為,因此「仁性」的培養對於預防犯罪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對於本土化犯罪學研究具有深遠意義。傳統犯罪學理論多源於西方脈絡,其對人性、社會結構及犯罪成因的理解,可能無法完全契合東亞社會的文化特徵。白鎮福的研究則立基於儒家文化系統,提供了一種「以人為本」的本土化視角,指出透過道德治理與社會參與,將儒家「仁性」與「五倫十義」等價值觀融入當代社會實踐,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以人民福祉為核心,更能有效防範社會失序,從根本上減少犯罪發生的可能性。

《成人實現與仁道政治》一文,不僅是理論上的深入探討,更為當代社會如何透過倫理價值與關係治理來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實踐方案。白助理研究員本篇論文,不僅有助於我國推動本土化犯罪學理論與實踐,也為儒家思想盛行之東亞地區的犯罪防治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倫理與文化參考框架,期能引發學術界與實務界對本土文化在犯罪防治中作用的廣泛討論與應用。

※全文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G94W9IZ8v88JuHOAbY1WedkUkAB-bBT/view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