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110年10月份犯罪防治研究發展交流會「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破病少女仙仙」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09
  • 資料點閱次數:3281

        你知道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是甚麼嗎?你知道精神病患者會遇到甚麼困難嗎?精神病疾患(psychotic disorder)意指個人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導致日常生活的能力發生障礙,患者也可能脫離現實,而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會有明顯過度高昂或低落的情緒,也可能會有聽、視幻覺、妄想或怪異行為等。精神疾病常發病於青春期至成人早期,男女年齡介於17-22歲,而女性也有可能在30歲至更年期之間才發病。而本次交流會的講者-林雨仙,也曾經歷過這段煎熬的日子,在學生時期發病的她,學業成績的退步成為最明顯的徵兆。

        雨仙曾是北一女的小綠人,努力又認真的她,卻在高二下發病。原本是數理資優生,全校成績名列前茅的雨仙,某天突然出現幻覺、幻聽等正、負性症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自己的成績也因此一落千丈,掉入全校車尾。在身心受挫的情況下,班上老師不但無法理解精神疾病為她帶來的困擾,並一味指責,認為是她貪玩、留戀社團所致,親友們更認為她「卡到陰」而求助鬼神,為了治療病情,她在休學、復學,又再次休學的迴圈中打轉。從發病到確定是情感型思覺失調症的路途上,願意扶持她的是朋友及同學們,也正因為同儕友伴的陪伴,讓雨仙漸漸地重拾信心,也建立起人生目標。

        精神病患者發病住院時,醫院只能做治療,治療完後便會讓患者回家,但缺乏後續轉介機制的情形下,患者只能回到原本那個讓自己再次發病的環境,形成無限的惡性循環。除此之外,精神疾病藥物不像一般感冒,每次的療程都可能調整服用的藥物。而出社會後雨仙也曾有求職不順利、吃藥卻再次發病等挫折。往往在她對這次的藥物滿懷期待時,療程結束後生活卻沒有回歸正常,這也讓雨仙不禁想問:服藥不會恢復,那我為什麼還需要繼續吃藥?

        臺灣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社會觀感通常都是負面且陌生的,像是裝病、不需治療的疾病,甚至被說成是行為怪異、會莫名其妙攻擊人的一群人。但是,如果可以選擇,誰會想得到精神疾病呢?精神病患者因生病所錯失的機會,以及病徵所遭受的閒言閒語也可能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很多人會認為雨仙復原良好,所以精神疾病患者也可以變得正常,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吃過多少種藥且嘗試過幾種療程。在經歷過多次失敗後,讓自己重新振作,為自己也為身邊的親朋好友而再次努力,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是值得讚許的。雨仙告訴我們,因為上述的困境,「病友難以以病友的身分出現」,但她想翻轉宿命,當那顆可以發出微光的小星星,透過「賦能」和「現身」:賦予病患和其陪伴者能量,所以積極以病友的身份,從各種自媒體與公眾演講中出發,讓更多人瞭解精神疾病、認識那些真實存在於我們周遭的人們,並且給予友善的生存環境。

        雨仙經營的Youtube頻道「破病少女仙仙」、部落客、「晚安抱報」等計畫,值得社會大眾觀看與閱讀。透過仙仙的努力,我們可以從病友的角度得到精神疾病相關的知識,讓這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患者有更多的瞭解與同理,為了鼓勵仙仙的奮戰精神,犯研中心主任吳永達也特別親寫「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書法小卡,給予仙仙肯定與祝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