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與臺師大、台灣減害協會、台灣雀樂協會等單位合作舉辦「亞太減少傷害國際專家論壇與研討會」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01-22
  • 資料點閱次數:370

  減少傷害為我國重要之健康及成癮防制政策,為達促進減害政策的最佳實踐,及通過協作以分享知識、經驗並強化政策制定,以提高亞太地區居民福祉等目標,本學院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台灣減害協會、台灣雀樂協會等單位合作,於今(113)年1月19(五)至1月20日(六)假臺師大圖書館校區共同舉辦「亞太減少傷害國際專家論壇與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邀請行政院長陳建仁、政務委員羅秉成、法務部長蔡清祥、衛生福利部政次李麗芬、臺師大教育學院長田秀蘭、臺師大成癮研究中心主任李思賢共同出席。並與日本、印尼、越南、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亞太各國專家簽署減少傷害宣言,並針對包含網路遊戲、菸、酒與毒品成癮問題,分享各國在其文化與社會脈絡下推動以人權為基礎的「減害」策略。

  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當前政府持續挹注經費投入新世代反毒策略,推動再犯防止推進計畫、修正毒防條例,提高毒品販賣刑責,亦透過跨部會協作方式引進更多的治療資源給毒品施用者,譬如美沙冬跨區給藥服務、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藥癮治療性的社區和中途之家。從結果來看,2015年到2022年的各級毒品施用人口降低了34%,初步看到了努力的成果。

  法務部蔡清祥部長表示,減少傷害是成癮防治的重要方法,在新世代反毒策略2.0中,政府提出三減策略,在減少供給方面,尤其前年緝毒成績達到緝獲量達9900公斤。在減少需求方面,法務部也大力推動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的制度,使得兩年再犯率從38%降到21%。同樣的,為協助改善收容人出所後再犯的狀況,除矯正署提出科學實證處遇計畫外,政府也幫助收容人出所後進行評估、轉銜、安置與職能訓練,幫助個案復歸社會。

  臺師大成癮防制研究中心李思賢主任表示,施用毒品不但會損害大腦、心智,也同時損壞社會、人際、文化和靈性的安適。國際研究上已經確認施用毒品成癮為容易復發的大腦慢性病,對於純施用毒品者,採取刑罰不但花費龐大,改善的效果也很有限。相對的,以人權為基礎的減少傷害策略與治療,更能對症下藥,這也符合國際科學發展趨勢,要用對方法,減少成癮對個人和社會的衝擊。

  本學院柯麗鈴院長主持第一場次發表,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教授報告「亞太國家成癮減害的發展與脈絡-臺灣的實踐」。柯乃熒教授指出:「藥愛是指在性行為中使用藥物,是台灣男男性行為者(MSM)中普遍存在的議題」。柯乃熒教授強調:「試圖減少藥愛行為是有參與藥愛的 MSM 利用減少傷害服務的重要因素」。柯乃熒教授透過統合分析研究了亞洲,包括臺灣,指出 MSM 與藥愛相關的物質使用的盛行率,聚焦在甲基安非他命、GHB/GBL和 K他命的使用。與未感染 HIV 的 MSM 相比,感染 HIV 的 MSM 較可能會參與藥愛。有鑒於此,在臺灣有必要推行全面的減少傷害策略,以達減害之目的。

  本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顧以謙研究員於圓桌論壇「提升亞太各國減害實踐合作模式與方向」進行發表。於本次發表中,顧以謙研究員首先說明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Deferred Prosecution with Condition to Complete the Addiction Treatment, DPCCAT)的實施流程及目的,並嘗試從巨量數據資料庫中分析當前不同毒品處遇的成效,並追蹤毒品犯罪者的犯罪軌跡或不再犯情況。顧以謙研究員根據研究結果指出,DPCCAT在減少傷害方面是有效的,而有持續地接受處遇的個案可能會減少藥物使用。另外,由本研究開發的模型亦能有效預測完成DPCCAT的個體一年內是否有再犯的可能性。期望未來能收集並納入更多的動態因素,藉由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的串聯與分析,將可提升模型的預測性能,促進檢察機關在評估分流、關聯分析、篩選預測上的應用,進一步提升科技化法務部的效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