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110年7月份犯罪防治研究發展交流會「阿良的歸白人生」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09
  • 資料點閱次數:1784

阿良講古 大事緣起                                                                                                                                                側記:黃宣瑄

      今年已47歲的高肇良(阿良),出身自彰化永靖的小鄉村,小學時因結交到一群狐朋狗友,成天打架鬧事,學會抽菸;國中被分配到「放牛班」,不愛讀書的孩子聚在一起,因一時的好奇及誘惑,接觸到毒品,染上毒癮,縱使順利考上公立高工,卻不到兩個月就被退學,就此走上二十年的不歸路,前前後後進出監獄高達七次,人生許多青春年華的歲月都是在獄中度過,因為一場嚴重的車禍,終於撞醒了阿良,使他下定決心不再碰毒品,戰勝毒品誘惑的阿良,誠心悔改,不但化身反毒志工,近年來至監所、軍營、學校等眾多地方演講已超過1,200多場次,其艱辛奮鬥的歷程除親筆寫成「阿良的歸白人生」乙書,並拍成電視劇在大愛電視台8點檔上演,警惕世人;為了讓參與犯研中心見習與工讀的年青學子,有機會近身體會這場逆轉勝的人生歷程,特別邀請到故事的主人翁高肇良利用視訊為我們現身說法,他是如何用生命寫故事,譜出一段高低起伏的精美樂章,且聽阿良娓娓道來。

 

誤觸毒品的導火線

      家庭是人類社會化的第一個現場,其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包含父母的價值觀、學習環境、手足間的情感等,無可厚非的對我們在成長路上都有相當大的影響與啟發。阿良提到,他曾接觸的獄友及更生人,通常都有一個共通點,即是在家庭環境方面,出現問題,不是從小給孩子過度的溺愛、寵愛,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忽略,造成長大後遭遇壓力難以克服,抗壓性薄弱,進而染上毒品,阿良分享自己曾遇過家庭環境及教養良好、父母親社會地位高,卻因疏於照顧,缺乏與孩子情感交流及對話的時間,使得孩子們壓力無從宣洩,進而仰賴藥物獲得暫時舒緩的空間。透過阿良的分享,更證實了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極其深遠,無論是過度溺愛或疏於照顧,皆有可能使孩子誤觸毒品,因此,加強親職教育刻不容緩,尤其身處在資訊發達的現代,許多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電玩,主要照顧者應多關心孩子身心發展狀況,適時適量的給予關懷,以不致使孩子誤入歧途,沉迷於毒品。

 

同儕影響 不容小覷

      在討論犯罪學時,Hirschi.T的控制理論指出同儕團體是影響青少年的關鍵;Sutherland.E的差別接觸理論也指出,犯罪是經由學習、與他人互動而來。犯研中心110年度大專見習生郭佳容問道,學校對於當時的阿良來說,是存在什麼樣意義的地方?阿良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求學過程,並表示國高中時期的同儕是影響自己最深遠的,不喜歡讀書的同學被分配在放牛班,下課就是相互約到廁所抽菸、打架,而學校原先做為一個學習新知的場所,儼然卻變成了和朋友做一些不良勾當的平台,互相學習犯罪行為,增進犯罪技巧等,正是因為不良同儕及環境的影響,也因放牛班及社會標籤化的緣故,年少的阿良,生命逐漸偏離社會正軌,也因為缺乏學校老師的關懷與支持,開始走向自我墮落之路,尤其是在自卑感作祟下,選擇逃避,一心只想打混到畢業,終於一步步走向毒品的深淵。而對於學校及老師該如何給予青少年支持,阿良表示,老師的陪伴及態度是關鍵,在國小及國中階段,不管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成就如何,最重要的,就是要針對孩子不同的潛質,給予孩子鼓勵,使孩子擁有自信。進而順性成長;關心孩子近期生活動向有無異狀,並且取消能力分班的標籤,是必要的,要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及長處,即使在學業成績表現方面一落千丈,但不代表這個孩子終身一事無成,我們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發展興趣,建立信心,給予他們鼓勵及適時展現自己的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有目標,才有前行的動力與方向。

 

一場車禍 撞出生命轉折點

      為什麼藥物濫用者時常嚷嚷著:「最後一針、再給我最後一針就好,我真的不會再用了!」到頭來卻還是又重回毒品的懷抱、入監服刑的惡性循環?正是因為毒品的成癮性,超越我們的想像。阿良說:「身癮難戒,心癮更難除」,即使緩解戒斷症狀中也會帶來痛苦掙扎,體內的毒素大約兩週就能夠完全代謝,但服刑完畢後,我們依然無法抹滅先前的記憶,癮的因子仍然留存在心中,當想起施用藥物所帶來的興奮感、愉悅感、無拘無束的放鬆感,在一念之間,從人間掉入地獄的機率是極高的,阿良也是在進出監所七次後,因為一場嚴重的車禍,進行氣切手術,在病房中體認到生命的無常,重新思考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是生命的價值?那一刻,阿良才認知到先前的自己,只是一副游離的靈魂,總是虛無縹緲過日子,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在最後一次入監服刑時,接觸到《慈濟》月刊,成為宗教信仰,心靈寄託,也開始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悟,重新看待生命的價值,他說道:「我自己是迷失了七次才找到關鍵轉折點,七次之後,累積的經驗和人生的歷練才喚醒了他,痛徹心扉的悔改,這就是遭遇重大事變後,會有的人生轉折點。」

      而有關戒毒的轉折點,阿良提到,施用前期與後期,需要的資源迥然不同,毒癮愈久,成功率相對愈低,耗時更長,也依據毒品的種類與級數,有不同的成癮性及戒治方法,但親情的支持與陪伴、專業醫師與心理師的治療及協助、愛情的力量及改變生活環境等,都能夠成為藥物濫用者成功翻轉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犯研中心青年工讀陳建瑋提問阿良,若使用「控制而不戒除」的方法,將我國處遇制度從監禁隔離轉換為「轉向社區處遇」,是否為一可行的方式?阿良對於這項制度給予肯定的看法,惟其認為,實行美沙冬替代療法的藥物濫用者,終究仍須將替代藥物完全根除,將心中癮的因子戒除,才可謂戒毒成功,而非治標不治本;另外,我國在民國109年新修訂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採取寬嚴並濟的刑事政策,針對製造、販賣毒品等重大犯行採從重從嚴處分,而檢察官對於施用毒品者之緩起訴制度更為彈性,透過定期至醫院實施戒癮治療取代傳統式監禁隔離,以精神治療、心靈輔導、團體課程等,根除其對藥物之依賴,逐步將施用毒品者從「罪人」導向「病人」的觀點,有助於藥癮者早日回歸社會,阿良也說,同時運用醫院的醫療及宗教的心療,以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才是促進藥癮者回歸的最有效方法。

 

過來人陪伴過來人

       犯研中心110年度大專見習生林蕙竹提問阿良,為了協助更生人盡快復歸社會,我們還能做什麼?阿良說:「我幫很多更生人朋友租房子,他們平常下班都會來我這邊泡茶休息,因為有『認同』,我沒有把他們當成比較特殊的人,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那個感覺就是愛、就是認同。」人,是群居動物,自幼以來我們皆脫離不了團體,得到認同感與歸屬感即是社交與情感需求的重要一環,這也在Maslow.A的需求層次論中印證,因此,社會的接納與真誠的對待就顯得相當重要,透過陪伴,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改變。阿良分享吳主任曾告訴他的一段話:「一個人在什麼樣的環境生態下生活很關鍵,在我這邊就好像是一座森林,剛出獄的人就像一顆種子、小樹苗,需要有陽光、空氣、水和愛的環境灌溉,樹苗才會往下扎根至茁壯,一般而言,受刑人出獄前半年是黃金陪伴期,一年半以前最容易再犯,只要能堅持超過兩年時間,成功抵抗毒品誘惑的機會就會提高,所以,現在我的使命,就是陪伴更生人,而且,讓他陪伴下一個更生人,一棒一棒的傳下去,讓過來人們透過陪伴,找回生命的自信與人生價值,如此一來,一個接一個繼續成功的果實就會很豐富。」希望社會能給更生人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更多的偏見與誤解,能夠被接納所化解。

 

重「心」出發、創造「好」因緣

       對於受刑人家屬因心急於看到改變,造成的內外在情感與壓力該如何克服的難題,犯研中心110年度大專見習生陳鈺潔詢問阿良有什麼能夠分享給受刑人家庭的呢?與毒品掙扎二十餘年到化身反毒講師八年的阿良,說起藥癮者家屬時,也感到很沉重,由於家屬的心急,接到許多電話拿起來就一直哭的家屬,拜託阿良救他們的孩子,阿良說,協助一個人要有因緣觀,如果沒有因緣,也要創造因緣,點燃家屬的希望,介紹家屬戒癮機構、醫療院所,縱使無法發揮立竿見影的作用,但透過家屬與當事人間的親子溝通,改變以往嚴厲的打罵教育,會使得孩子願意打開心房,重新建立信心,改變觀念,這樣就是創造因緣的一種方式,可見家屬的支持與陪伴即是協助藥癮者創造「好」因緣,復歸社會的關鍵。

      而在我國矯正機關的制度與成效方面,阿良對於近幾年政府推動教化的努力給予正面肯定,相比在阿良服刑的年代,現代監所也設有健保制度,使得受刑人擁有健全的照顧;對於戒毒班的推動也有新穎的作為,惟因人數眾多和一次性演講的緣故,使得課程連貫度相對不足;阿良也建議矯正機關增設專業課程,如證照培訓班,培養受刑人一技之長,而不是單純做手工、較易被取代以及沒有技術性的工作;且因現代科技日益進步,矯正機關也應順應時代潮流,教導受刑人如何使用網際網路、電子產品等,讓受刑人擴展封閉的生命場域,在出監所後,能夠自立謀生,經濟獨立,與社會接軌。

 

大麻合法化的再思考

      有關大麻是否合法化,一直是我國鬧得沸沸揚揚的議題,顧研究員提問阿良,有關國內討論是否將大麻合法化,其觀點為何?阿良認為,已經管制二十餘年的大麻,為何要將他合法化,要先探討合法化的目的為何?是否能夠因而減少沉淪在物質濫用世界的人數?如果大麻合法化對國家及社會的正向發展沒有正面幫助,反而造成肆無忌憚的大量濫用,甚至導致施用過量死亡的案例,會不會又造成另一項國賠的爭議?因此,不能一味跟風國外,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在毒品漩渦裡徘徊二十年的阿良,對於大麻合法化的議題,並不認同。

 

人生雖不能重來,但成功是可以熬得出來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左傳》中耳熟能詳的典故,正是對本次故事中的主角阿良,最精闢的詮釋了。即使因疫情緣故,本次與談只能以線上視訊會議方式進行,但阿良透過足足二個鐘頭的時間,有問必答,毫不吝惜的分享,已經帶給我們眾多啟發,當處在人生迷途階段,被困境與挫折所網,甚至是身陷囹圄,只要堅定意志,擺脫俗人眼光、社會框架的束縛,勇於面對過程中的驚濤駭浪,生命還是充滿機會,阿良在人生的轉折點,受到「貴人」相助,一點一滴熬出璀璨的成功果實,現在也扮演著更生人「貴人」的角色,回首人生蕭瑟處,阿良堅定的認為「沒有苦哪來的甜,人生雖不能重來,但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淬鍊,讓成功熬得出來。」

附件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