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霸凌的內容和發生脈絡:利用電子偵測和社會網絡分析進行流行病學研究」-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實習生陳昀均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1-08-09
- 資料點閱次數:2000
隨著科技進步及網路發達,生活中「人手一機」,「低頭族」因應而生,同時也發展出「科技冷漠」的人際關係型態。研究調查指出美國青少年有高達七成八的手機使用率,其中半數使用智慧型手機(pewinternet.org),12 至17 歲的青少年則有95%使用電子郵件、社交網站或虛擬平台互動(Madden 等人,2013),這種與手機密不可分的生活型態,使青少年更有可能受到網路霸凌的影響。然而網路的即時效率、匿名性雖有其便利之正面效益,但同時也使得網路霸凌的影響及範圍比傳統霸凌更複雜及廣泛。再加上在青少年時期,同儕間的肯認及人際需求的滿足是自我認同及安全感的重要因子,因此網路霸凌的傷害性對於青少年而言相對較高。故本文希望藉由導覽文獻中的研究成果了解網路霸凌的實際情況,並提供給政府研究單位、學校及社福團體為因應策略及研究參考。
附件下載
- 陳昀均_文獻導覽_網路霸凌的內容和發生脈絡.pdf239 KB 109-08-20 下載次數: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