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回首頁

:::

本中心前助理研究員許茵筑論文發表:「收容青少年毒品施用、心理韌性和憂鬱焦慮壓力關聯性分析」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3-10-09
  • 資料點閱次數:221

本中心前助理研究員許茵筑撰寫「收容青少年毒品施用、心理韌性和憂鬱焦慮壓力關聯性分析」論文,發表於《矯政期刊》 第13卷第1期。摘要如下:

近年來,臺灣面臨的變化包含少子化、高齡化、家庭問題多元且複雜、資訊快速推進、毒品氾濫等問題,快速多變的資訊社會發展型態,使靑少年有更多機會暴露在犯罪風險環境中。本研究旨在探討少年矯正機構中,曾接觸、吸食非法藥物或毒品靑少年之心理健康,瞭解靑少年受毒品影響程度與危險性。研究方法使用問卷調查分析其藥物使用經驗、心理韌性和憂鬱焦慮壓力之關聯性,從描述性統計、相關及羅吉斯迴歸分析各變項相互影響之狀況。研究結果顯示,增強收容靑少年的「自我覺察」與「家庭緊密度」,可有效降低患有憂鬱焦慮或壓力的風險;根據羅吉斯迴歸分析,提升1分自我覺察,可降低66.7%患有輕度憂鬱、58.9%輕度焦慮和62.8%輕度壓力的風險;提升1分家庭緊密度,可降低87.6%患有輕度壓力的風險。本研究認為,毒品的新營度隨著時代轉變快速更新,毒品防制教育需提早介入學生生命經驗中,建議未來可以「減害」的觀念,宜從靑少年的視角出發,以漸進改變其對毒品的態度,作為有效的拒毒策略。本研究也建議現行教育或制度可以更為彈性,不再聚焦於「爸爸或媽媽」角色,而是彰顯「手足或親人」之重要性,並定位他們在家庭中負擔的責任,藉以提高家庭緊密度,建立穩定的心理健康素質,才可使收容靑少年與社會有更強壯的連結,避免毒品危害。最後則需更正加視靑少年心理健康議題,增強其正向心理特質,維持心理健康的韌性,各界應多加關懷、保持敏感度,在孩子需要紓解的時候適時出現,同時給予獨立空間,才可使收容少年與社會有更強壯的連結,也是減少靑少年涉毒進到矯正機構的重要機制。

本文為法務部司法官學院111年自體研究「臺灣青少年毒品施用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 -以涉毒收容少年為例」之部分研究成果。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