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人本AI」的全人幸福解方—本中心白鎮福助理研究員於「2025 台灣應用心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10-03
- 資料點閱次數:81
在人工智慧(AI)技術席捲全球、社會結構劇烈變革的當下,人類對於全人幸福(Wellness)的追求面臨一場深刻的哲學與實踐挑戰。儘管AI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率與便利,卻也同時引發了普遍的心靈焦慮和對生命意義的迷失,形成一種「幸福悖論」。為回應此一時代叩問,本中心白鎮福助理研究員,將其核心學術理念「全人復元(Whole-Person Recovery)」框架,跨界延伸至AI與人類福祉的探討,於2025年9月27日在東吳大學「2025 台灣應用心理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發表《當AI遇上全人復元:邁向全人幸福的挑戰與契機》論文,為「心靈不再焦慮—AI時代下全人幸福的追尋與實踐」年會主題提供具備犯罪學與科學哲學視角的前瞻性解方。
該論文以「全人復元」對抗AI所製造的「碎片化幸福」幻象,揭示AI雖能在身、心、社層面增進福祉(如精準醫療、心理輔助、就業媒合),卻因受制於數據與演算法的工具理性,本質上無法觸及關乎意義與價值的靈性維度。此外,AI能操作符號,卻無法體驗自我意識與生命意義,若任由效率導向支配,將導致人性異化、資源壟斷與倫理危機。因此,該論文提出「全人復元」作為根植於關係主義的動態整合框架,強調人為身、心、靈、社的統一體,目標在於協助個體從潛能邁向「成『人』」的實現。進一步,主張結合「全人復元」與「人本AI」(HCAI),確立AI作為增能工具的角色,透過資源整合、促進自我反思與保留人類在場監督(Human in the loop),避免效益主義的宰制,並引導AI發展走向以人性為核心的未來。
本次發表論文內容與白助理研究員主持的 114 年度自體研究計畫《從偏差到復元:少年詐欺犯罪之成因探討與建構全人復元導向的詐欺犯罪人處遇模式》具有高度的戰略連動性。兩者皆以「全人復元」框架為核心,前者在應用犯罪學領域,針對少年詐欺犯此一當前迫切犯罪問題,設計整合性的全人復元處遇方案;而後者則是將同一套哲學框架,用於AI時代下的普遍心靈焦慮,將核心理論應用於更廣泛的社會政策與科技發展。兩者的相輔相成,不僅能提升本中心在少年犯罪防治及復元政策設計上的前瞻性啟發,更能擴大研究的社會效益及影響力(論文重點摘要請參閱附件)。
附件下載
- 論文重點摘要.pdf630 KB 114-10-03 下載次數: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