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發表
- 61 「風靡一時的煙霧危機─淺談電子煙與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為之關係」-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潼蕙
- 62 「檢察官執業風險:不當起訴與經驗之關聯性」-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助理陳湘渝
- 63 「預測犯罪恐懼:人格影響多於被害情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鄭元皓
- 64 「社會影響、同儕偏差、低度自我控制能力隨時間的交互作用:對於青春期偏差行為影響之檢驗」-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廖詠新
- 65 「 性侵害迷思對於檢察官起訴性犯罪嫌疑人決策之影響─淺談刑事司法體系之性別偏見與刻板印象」-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潼蕙
- 66 「殺人後自殺的脈絡性討論:大環境特性會影響殺人後的自殺機率嗎?」-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徐照青
- 67 「父母可以為濫用藥物的青少年提供短期介入服務嗎」-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邱佳頤
- 68 「日本兒童虐待的社會成本」-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邱佳頤
- 69 「審視程序正義與合法性對於公司行為之影響:直接與間接管制的互動成效」-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廖詠新
- 70 「警用隨身攝錄機對逮捕時武力使用的影響:一件英國的大型隨機對照實驗」-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徐照青
- 71 「日本孩童社區安全地圖:自情境犯罪預防觀點探討」-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張羽婷
- 72 「恐怖的網路新聞世界?網路新聞報導與公眾對犯罪和司法之態度」-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張羽婷
- 73 「罪人?病人?淺談殺人犯罪者與精神疾患」-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潼蕙
- 74 「私法正義-網路鄉民肉搜當事人及後續因應」-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鄭元皓
- 75 「假新聞真假之辨」-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品旻
- 76 「亂世用重典,行不行? 刑不刑?─對酒駕防治策略的另類思考」-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
- 77 「家庭暴力犯罪之預測:由機器學習輔助羈押裁定」-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品旻
- 78 「兒虐事件—預防重於殘補」-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許福
- 79 「白領犯罪」-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蔡孟庭
- 80 「學校與毒品市場:檢視學校與社區毒品犯罪之關係」-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蔡孟庭
- 81 「為何痛下殺手後還不罷休?分屍加害人冷血背後的可能思考」-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
- 82 「強制性交案件與刑事司法體系:英格蘭與威爾斯之司法耗損問題中的新證據」-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蔡孟庭
- 83 「姦殺者的犯罪心理描繪-當網約外拍遇上致命攝淫師」短評-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
- 84 「瑞典鄉村之犯罪防制」-犯罪防治研究中心見習生蔡孟庭
- 85 「跑腿成毒梟?運毒、製毒、販毒的刑責都一樣,合理嗎?」-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蔡宜家
- 86 「在殺人分屍案鏡頭下的社會集體恐懼」短評-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
- 87 「『妹妹過得很好,我都不好』-談牙醫診所喋血案的預防與因應之道」-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員顧以謙
- 88 「精神疾患的非行少年處遇-以美國少年精神健康法庭制度為例」-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邦揚
- 89 「『我要帶槍來學校掃射!』從經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看美國校園槍擊事件」-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研究員顧以謙
- 90 「一句『掃射學校』引來的情理法拉扯與糾葛」短評-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